朝代:清代作者:顾贞观出自:青玉案·天然一帧荆关画更新时间:2021-12-31
此词的上片,重在写景,通过描述触目所见之景,传达出心中的感伤之情。
首句作者以赞美口吻将河山胜景比作五代时大画家荆浩、关同的山水画卷,充满了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赞叹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。第二句笔锋陡转,指出这美好景色已因历经战火而残破不堪。一扬一抑,伤时忧国之心毕见。“历历”句徒然一抑,战争给这大好山水留下分明可数的伤痕:处处可见残破之状。“乱鸦”三句,是对残山剩水的渲染和补足,渲染出离乱、饥馑、荒寒的冷色调,加深了山河衰败,民众流离的感叹。末句虽没有道出渔樵对话的具体内容,但易代之悲,破国亡家之痛已是不言而喻。
词的下片,则重在抒情,抒写出“登临”之下所触发的悲伤怨苦,同时也是上片“渔樵话”的继续,顺势将自己因家国沦落而泪洒荒原野蔓之间的悲痛尽落纸间,同时把自己对家国的热爱用“自古有情终不化”表白得淋漓尽致。换头二句,紧承上片“渔樵话”的兴亡之感。“自古有情终不化”,是极为重要之句,它既说明了泪洒荒原的感情内因,又进而强调了这种感情的贞坚不化。末三句,则将这种缅怀故国之情形象化,具体化。诗人以此坟头之草不死、坟头野土不散的意象,来表述凑结心头“终不化”的怨苦之情,凄艳绝伦,不同凡响。
词的上片前三韵,一扬一抑,深沉悲慨已溢见笔端,伤乱忧国心跃现。下片变为主观抒述,聚焦点在“自古有情终不化”之“化”字上。结之以鹭鸯瓦、青娥冢,凝结心头之怨苦,被意象烘托得极凄苦、极悸动,也极见凄艳美。上片下片的收缩都以三个相应观照句,效果均佳。
此词平直中见委婉,议论中寄深情,是写景,也是咏史,它把古代军阀混乱造成的罪恶,活生生展现在读者面前,比一般咏史之作更为感人。词虽从写景入手,却蕴含着特定时代的沉思哀苦,因此产生一种凄厉、惊心的效果。
《画堂春·湔裙独上小渔矶》是清代词人顾贞观的词作。此词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暮春归舟图,抒写了舟中人眼中之所见与身心之所感。全词弥漫着一种难以摆脱的的怅惘意绪。整首词所给予人的是一种推不开的怅惘,更妙在似乎明白,又似乎不明白,只用以构成这一幅淡淡的水粉画,让读者好一个思念。

作者顾贞观资料

《青玉案·天然一帧荆关画》鉴赏作者顾贞观

顾贞观(1637-1714)清代文学家。原名华文,字远平、华峰,亦作华封,号梁汾,江苏无锡人。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。康熙五年举人,擢秘书院典籍。曾馆纳兰相国家,与相国子纳兰性德交契,康熙二十三年致仕,读书终老。贞观工诗文,... 查看详情>>

作者顾贞观古诗作品: 《《金缕曲·秋暮登雨花台》鉴赏》《《金缕曲·秋暮登雨花台》注释译文》《《金缕曲·秋暮登雨花台》创作背景》《《画堂春·湔裙独上小渔矶》鉴赏》《《画堂春·湔裙独上小渔矶》创作背景》《《青玉案·天然一帧荆关画》鉴赏》《《青玉案·天然一帧荆关画》注释译文》《《青玉案·天然一帧荆关画》创作背景

古诗《青玉案·天然一帧荆关画》的名句翻译赏析

《青玉案·天然一帧荆关画》鉴赏相关古诗翻译赏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