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代:清代作者:袁枚出自:珠兰更新时间:2021-12-31
袁枚这首《珠兰》诗,可谓妙笔生花。首先以设问的方式入诗,读来新颖奇特。“谁把三湘草,穿成九曲珠”,三湘草,这里是指兰花;九曲珠,指的是珠兰。这两句含着两个典故,一是屈原以兰自喻;一是孔子遇厄于陈,学穿九曲珠。诗人用这两个典故,惟妙惟肖地描绘出珠兰摇曳生姿的特征,既有兰花柔润枝条,又有金粟粒般的花序,因此,诗人形象地说,那些珍珠般的花朵,似乎是由三湘草串连成的九曲珠,色彩斑斓,耀人眼目。
“粒多迎手战,香远近闻无”,由于花茎质地柔软,那一串串珍珠般的花朵,仿佛似伸出欢迎的手,在微微颤动。花的另一特色就是具有浓烈的香气,近闻似无,而愈远愈香,即使把它放到室外,那么芳香也能透过帘子传进屋中。闻香近视,风吹枝动,珠兰花便如风前弱女,飘然如仙,漫展姿容。
诗人从珠兰花的外形、花朵的特征,花的浓香、花的风采描述,透视出诗人赏花、爱花,喜欢清新淡雅的君子风度。尤其是末两句“闲将缨络索,仔细替花扶”,更体现了诗人惜花、护花的美好内心世界,诗人要用最美好的丝绳,认真地将花茎缚好,助其生长,以免因外界干扰而折断。
孤芳自赏,兰香自喻,是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多年来历史文化的心理沉淀,他们常用“达则兼济天下,抑则独善其身”“一冰清玉洁”“近君子而远小人”等等为人生哲学,自楚国诗人屈原被疏之后,常以香草兰蕙自喻,抒发自己的不平和遭遇,便成为后代知识分户的典范,成为一种政治理想的化身。
写景叙物贵于传神,刻意描述,虽备周详,反觉索然无味,自是诗之大忌,正如“含情而能达,会景而生心,体物而得神,则自有灵通之句,参化工之妙。若但于句求巧,则性情先为外荡,生意索然矣。(王夫之《姜斋诗话》)”这首诗,极力写出珠兰的清闲泊淡,雅致幽香,暗喻着屈原的贤才,孔子的大度,诗人的珍视与爱怜。诗情含寓意,神力文远行,正是诗家妙笔功力所至,此诗自是闲情,又非闲情,刻画之余或有所思,爱花、惜花、护花,绝非一时之念,而是政治理想,哲学观念,艺术理念的具体体现。诗的余韵,言外之意,是诗人妙笔生辉的所在。此诗,情真意切,感人至深,令人叹服。
私下以为,闲来吟咏和解读一下这样情真意切感人至深的好诗,也是自我补充、陶冶情操的快事。
袁枚诗讲究性灵,同样一件事,常能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悟入,使人耳目一新。如对西施,历来题咏者多从美色误国出发,予以谴责;或反过来为西施翻案,说她是越王复国的功臣。袁枚这首诗,偏能在如云名作后,另走蹊径,从西施内心活动来着笔剖析,可谓旧事翻新,妙笔生花。诗前两句叙事,分从吴王与西施两边写,可说已概括了历来咏西施诗的内容;后两句抒情,借用西施自揣口气,巧用捧心典,设词说西施无论如何不明白,自己受吴王恩宠,自当报恩,怎么却成了越王报怨的工具了呢?这样结撰,不直接替西施鸣冤抱屈,只是通过对比,让读者自己去回味体察,诗便充满理趣,余韵不尽。

作者袁枚资料

《珠兰》鉴赏作者袁枚

袁枚(1716-1797)清代诗人、散文家。字子才,号简斋,晚年自号仓山居士、随园主人、随园老人。汉族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。乾隆四年进士,历任溧水、江宁等县知县,有政绩,四十岁即告归。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,吟咏其中。广收诗... 查看详情>>

作者袁枚古诗作品: 《秋兰赋》《山之叟》《游武夷山记》《随园记》《祭妹文》《答尹似村书》《《推窗》创作背景》《《推窗》注释译文》《《推窗》赏析》《《珠兰》鉴赏

古诗《珠兰》的名句翻译赏析

《珠兰》鉴赏相关古诗翻译赏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