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代:清代作者:陈维崧出自:晓发中牟更新时间:2021-12-31
诗的首联,紧扣题目:第一句扣“晓发”,第二句扣“中牟”。这不仅交代了时间、地点,而且为下文写景抒情作了准备。诗人马上前行,高挂于天空中的一轮明月,已经失去了光辉。马在熹微的晨光中进发,踏碎琼瑶的景象,不复存在。“人语是中牟”一句,解除了诗人心中的疑虑。此时此刻,方听到“人语”,表明诗人一直在寂廖中行进,自然地引出了下句的感慨。
颔联,“往事空官渡”之叹,是诗人在空旷辽阔、四顾寂寥下发出的。官渡之战,已经成为历史陈迹,就连官渡城、官渡台,也都随着官渡水东流而去了。“空”,既指官渡城、官渡台,空荡无存,也指官渡之战及其双方代表人物曹操、袁绍空荡无存。时光流水,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。诗人沉思中前进,前进中沉思,不觉间一路西风进入了郑州城。“西风”,点明时在深秋,这是一层意思,另一层意思,与“古道西风瘦马”(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)之“西风”同,表明诗人只身行进于西风中,倍增凄凉。
颈联,诗人刚刚慨叹了官渡空,身边又响起了一阵紧一阵的号角声。这号角声极其悲凉。物与我会,情随景迁。清兵南下,疯狂屠杀的情景,随着号角声,重新涌上心头,不禁兴起了身在中原、竟然像是在战场上一样的哀伤。这哀伤,明表个人的思乡之情,暗寓感时的内容,分量是极其沉重的。上句是触景生情,下句是以典表情。《礼记·祭义》:“霜露既降,君子履之,必有凄怆之心,非其寒之谓也。”郑玄注曰:“感时念亲也。”诗人此刻闻号角而感时,履霜露而念亲。
尾联,诗人也想借酒以浇“心愁”,天色尚早,店门未开,无处沽酒,“心愁”也就无法可销了。
此诗熔吊古、感时、思乡于一炉,不生涩,不板滞,和谐自然,但感慨良深,其“愁”中也含有亡国之痛,惟表现得隐晦罢了。
《夏初临·本意》是清初文学家陈维崧创作的一首词。此词上片写初夏景物,开头三句写词人在暮春“拆绵时节”怀着中酒的心情瞢腾地送春归去,接下来四句写初夏景物,余下三句又推想到此时集市中的热闹场景,既勾画出夏初江南特色,又以眼前熙攘繁华映衬下文之荒凉落寞。下片开头四句用笔灵警,急转直下,用“铜驼”、“金谷”两个典故贴切地描写出明亡之后帝王宫殿荒凉、达官别墅冷落的凄惨景象,余下三句用杜甫《哀江头》“江头宫殿锁千门,细柳新蒲为谁绿”句意,借以伤叹明亡之后京都之细柳新蒲的荒落无依,情致甚为凄惋。作为眷恋故国的长调,此词写得别开生面,不同凡响,上片以细腻而鲜活的笔触写初夏景象,下片“蓦然却想”四字极力作一跌宕,其中“划残竹粉”、“掐损蔷薇”的细节尤工致深婉,全词以淡墨写深哀,一片苦情,呼之欲出。
甲申(1644年)明亡之时,词人只有二十岁,并未出仕。康熙十八年(1679年),词人应试博学鸿词科,授翰林院检讨,纂修《明史》。由此看来,词人虽然算不上是明朝遗民。但是,由于词人父亲陈贞慧是明末四公子之一,负士林重望,明亡后隐居不仕,保持民族气节;加上词人交游中有不少明遗民(如冒辟疆等),以致词人内心深处对于明朝之亡不免有哀念惋惜之情。于是,在康熙十二年(1673年)明亡30年之际,词人创作了这首可视为明朝亡国三十年祭文的悼念之词。

作者陈维崧资料

《晓发中牟》赏析作者陈维崧

陈维崧(1625-1682年),字其年,号迦陵,江苏宜兴人。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,阳羡词派领袖。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。明熹宗天启五年(1625年),陈维崧出世,幼时便有文名。十七岁应童子试,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。明亡后,科举... 查看详情>>

作者陈维崧古诗作品: 《《满江红·秋日经信陵君祠》创作背景》《《晓发中牟》赏析》《《晓发中牟》注释译文》《《晓发中牟》创作背景》《《别紫云》赏析》《《别紫云》注释译文》《《别紫云》创作背景》《《月华清·漠漠闲愁》赏析》《《月华清·漠漠闲愁》作品注释》《《二日雪不止》赏析

古诗《晓发中牟》的名句翻译赏析

《晓发中牟》赏析相关古诗翻译赏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