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代:清代作者:宋琬出自:喜表弟董樵书至更新时间:2021-12-31
注释
1。枉:意为“有劳”。
2。逐臣:流落江湖的人。
3。刀俎(zǔ):指受人宰割的处境。
4。“故园”句:控告他的竟是一位族人,所以有“故园风俗薄”的慨叹。
5。葛天民:相传中国远古时期的一个部落,民风淳厚。此指董樵。
白话译文
多次烦劳你寄信山中,慰问我漂泊江湖的情景。
可怜你常年他乡为客,知道你寄人檐下似飘蓬。
想往事刀俎之下如噩梦,看如今身披渔蓑老此生。
故乡的风俗虽然浅薄,终还有淳朴安闲的古老遗风。
此诗通过叙写表弟笃于旧谊、鸿雁常至,抒发了由衷的喜悦之情,并对自己的恶劣处境发出了凄惨的叹惋。题目中的“喜”字是全诗的诗眼,全诗八句都围绕“喜”字而展开。
首联“数枉山中信,江湖问逐臣”,点明了喜的原因。诗人运蹇命乖,浪迹江湖,饱受了命运的戏弄和世态的炎凉。而表弟不忘旧情,多次来信慰问。患难见真情,诗人在饱受生活磨难之后迫切渴望人间的温暖。过去的一些友人恐也悄悄离去,另择高枝;表弟的来信真叫他欣喜若狂。
颔联进一步点明了喜的内容:你同情我常常作客他乡,心境凄凉,我也因此知道你仍然与我亲近。这里的一“怜”一“知”,表明两人是互相理解、心心相印的。
首联颔联皆从正面写喜,颈联却宕开一笔,径写诗人自我的遭遇和志向。“刀俎惊前梦”,写诗人的潜意识,意谓自己因梦见了刀和砧板而惊醒过来,实际上是说自己的境遇恶劣、危在旦夕。这里化用了成语“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”之意,表现了诗人深切的忧生之嗟。“渔蓑老此身”承前一句而来,反映了作者归隐江湖、了此余生的愿望。这一方面说明了他对腐朽官场具有清醒的认识,决心远离尘器,披蓑戴笠,垂钓水中;另一方面也是他对自己徒抱雄才、功业未建的哀叹。通达之中有哀伤,哀伤之中有愤激,表现了儒道文化在知识分子心中的交融和搏击。这一联从字面来看似与喜无关,但实际上是从侧面衬托了诗人接书之喜。试想,如果作者春风得意、青云直上,他不为接到家信而如此喜悦。作者遭遇的悲惨更显现出诗人接信的喜悦,喜从悲来,生活的辩证法如此;以悲衬喜喜更喜,艺术的辩证也是如此。
尾联“故园风俗薄,犹有葛天民”把宕开的诗笔又拉回本题,用故乡的风俗浇薄,从反面衬托了表弟的友情深厚,薄中见厚,洋溢着诗人失望之余的惊喜之情。此处诗人称表弟为葛天氏的臣民,是说他还保持了淳朴教厚的古风,实为难得,实为可贵,从而为全诗作了一个有力的收束。
全诗八句无一句有“喜”字,但却句句言喜,说明作者是深谙艺术辩证法的。任何矛盾都是相互依赖、相反相成的,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。锦上添花,固然很美,但有时会流于单调,而艺术是最忌单调的。红花绿叶、侧面衬托,可使二者相辅相成、相得益彰;黑白分明,反面对比,相反相成,可使其中之一更为突出。诗人为了突出喜字,主要采用了后两种手法。用自己处境的悲凉来衬托书至的喜悦是红花绿叶法;用故园的人情浇薄势利来衬托表弟笃于友谊,用的是黑白对比法。诗人运用这两种手法来写喜,形散神聚,放得开收得拢,既多侧面、多层次地抒发了喜悦之情,加强了诗歌的容量,又使诗歌在结构上显得跌宕多姿,富于变化。诗人的感情自然真实,毫不娇揉造作。他有悲言悲,有喜道喜;而没有因悲而掩喜,也没有因喜而掩悲。相反,诗歌给读者的印象是书至以后的喜是短暂的,而感怀身世的悲伤是长久的。宋琬在这首诗中感情真挚坦率,发自心中,是“雄健磊落”的诗风体现。

作者宋琬资料

《喜表弟董樵书至》注释译文作者宋琬

宋琬(1614-1673),清初著名诗人,清八大诗家之一,字玉叔,号荔裳,汉族,山东莱阳人。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(1614),清顺治四年(1647)进士,曾任户部河南司主事、吏部稽勋司主事、陇西右道佥事、左参政,康熙十一年(1672),授通议大夫四川按察... 查看详情>>

作者宋琬古诗作品: 《《江上阻风》鉴赏》《《江上阻风》注释译文》《《江上阻风》创作背景》《《破阵子·关山道中》鉴赏》《《破阵子·关山道中》注释译文》《《破阵子·关山道中》创作背景》《《喜表弟董樵书至》鉴赏》《《喜表弟董樵书至》注释译文》《《喜表弟董樵书至》创作背景

古诗《喜表弟董樵书至》的名句翻译赏析

《喜表弟董樵书至》注释译文相关古诗翻译赏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