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代:清代作者:厉鹗出自:雨中泛舟三潭同沈确士作更新时间:2021-12-31
这是一首和诗。一般来说,和诗不易写好,一方面要针对作者,另一方面又不能人云亦云,对同一景色或事件要写出独特的感受和见解,总的看来局限较大,不易发挥。若是一个开放不拘性格的诗人很有可能干脆打破这种束缚,但厉鹗是一个讲究规律、注重格式的诗人,他依靠自己精通言律、熟悉典故以及对西湖的深入理解,将这首和诗写得得体自然,既保持了自己的风格,也与所和之诗相映成趣。不仅增添了游兴,也颇值得玩味。
“一雨湖山破清晓”,点明时间之早以及天气不好,而厉鹗却携友迫不及待来游湖。一方面是作者对西湖景色的熟悉,深知为时好景,另一方面也透出作者和西湖的亲密,拜访无时。一进西湖,两人便全然沉浸其中了,沈德潜惊叹:“佳人仿佛洗铅华。隔纱微窥明妆靓”,同苏轼“欲把西湖比西子”如出一辙,为西湖的美丽所折服,爱怜非常,都是新来乍见的激动。对于久居西湖的厉鹗来说,看到的是“云外诸峰”高缈寂杳,景清语静,似与其友相视,各自心领神会却不发一言。果然接下去,厉鹗描绘了一个他自己的西湖,苏轼说西湖是“山色空蒙”,更是“水光潋滟”、“雨亦奇”,一片灿烂新奇,厉鹗的“问谁著眼到空蒙”,则是注重迷蒙疏淡的景致,贯穿全诗。他选中的景物是斜风托起的白色水鸟,款款而飞;是微风吹在湖水上呈现的种种变化;是水气缠绕中柳的形象;是雨点敲打在新荷上的形象等等。
别人看不见,注意不到的景致,在他的笔下细致生动地呈现出来:微波不绝的水面像一种有着细绉的轻纱铺展开来,斜风一吹掀起微浪,仿佛裁断了薄绉。注意此句透出的纤细的感觉,轻绉之薄,文理之细。斜风之弱,吹水之轻等等。以纱写水还觉不够再添一层,用湖畔景物——坏塔、疏林——在水中倒景的乍有乍无写湖水被吹乱的情景。以阴沉的天气为背景,柳树似水墨画就,一个“拖”字,见画师饱蘸浓墨一笔画就,又见墨迹涸向四周,树与树之间,树与它物之间一片深浅不一的墨色。注意此句露出的浓重的感觉。墨之黑、树之高,三升之多,“拖”之用力等等。五月荷尚年幼,被雨点乱打,叶上滚动着无数晶莹的珍珠,此句值得注意的是动感,雨点纷纷,珍珠滚落。这四句纯写景的文字把我们带人寂静绝人烟的境界,体会到清淡疏离世外佳境,也体会到厉鹗的不动声色的细品之趣。“画船低似荷花屋”四句,是对沈德潜“听罢晚钟烟际宿,荷花深处著江南”的回答。听着瑟瑟梢梢打在竹叶上的雨声,倚在如荷花般的小舟上足以体会西湖晚间的情趣了。无需在天还正暖的季节,临风而宿。像前面一样,只有熟悉西湖的人才能明白湖上气候的变化。同时也表现厉鹗不恣意纵情的审美意识,滋味绵长而不浓烈、过分。
全诗透露出一种亲切、自然的人与湖光山色的交流,深沉的无需表现的挚爱。从诗的首句“破清晓”至诗尾“可惜今宵五月寒”可知作者清早即入西湖,至晚才流连而归。除了这两句点出时间之外,其余皆是写景,可见两个嗜湖如命的清士,忘情畅游的情景。撇开人物专意写景,最忌的是无生气的死景,无介入的空景,没有情趣的罗列。在厉鹗诗中只有白鸟、水波、倒影、墨柳、新荷,甚至只是如荷花屋的画船而不见乘船人,只有芦苇翠竹上的雨声而没有关注雨声的人。但细读之,句句背后是一位爱惜纤细、浓重以及有静有动等等一切景致的诗人,他能够感到自然的生命,又能够把自己融于其中,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,于是景语又是情语,句句见人,句句见情。
《万年桥觞月》是清代诗人蒋士铨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。此诗描写了万年桥优美的月夜景色,波光水影,意境幽奇,同时又写了诗人对月豪饮的旷达胸怀,有情景相生之妙。此诗借物设喻,缘名生意,使诗写得俏丽活脱,且隐含深意,颇给人以哲理启发和审美享受。
此诗作于乾隆十一年(1746年)八月十七日,蒋士铨时在江西南城。时年,他从江西督学金德瑛游,诗当作于游历途中赏月时。

作者厉鹗资料

《雨中泛舟三潭同沈确士作》赏析作者厉鹗

厉鹗(1692-1752),字太鸿,又字雄飞,号樊榭、南湖花隐等,钱塘(今浙江杭州)人,清代著名诗人、学者,浙西词派中坚人物。康熙五十九年举人,乾隆初举鸿博。性耽闻静,爱山水,尤工诗馀,擅南宋诸家之胜。著有《宋诗纪事》、《樊榭山房集... 查看详情>>

作者厉鹗古诗作品: 《《雨中泛舟三潭同沈确士作》赏析》《《湖楼题壁·水落山寒处》注释译文》《《湖楼题壁·水落山寒处》鉴赏》《《晓至湖上》创作背景》《《晓至湖上》注释译文》《《晓至湖上》赏析》《《晓登韬光绝顶》创作背景》《《晓登韬光绝顶》作品注释》《《晓登韬光绝顶》鉴赏》《《雨中泛舟三潭同沈确士作》创作背景

古诗《雨中泛舟三潭同沈确士作》的名句翻译赏析

《雨中泛舟三潭同沈确士作》赏析相关古诗翻译赏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