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代:魏晋作者:应玚出自:别诗·浩浩长河水更新时间:2021-12-31
诗首四句,写的是黄河的流水,浩浩荡荡,屈曲九折流向东北。那河水奔腾万里,终于走向沧海的归宿。河水之赴沧海,正是“不舍昼夜”的,而沧海迎来河水,它自己亦是汹涌回转,流荡生波,不曾有片刻的止歇。诗人以长河沧海起兴,抒写自己行役万里、未有止息的感概。河水的奔流,海流的牵动,其实都是诗人内心极度不安的象征。诗人接下来写道“远适万里道,归来未有由。临河累太息,五内怀伤忧。”“五内”指五脏。诗人远行万里,不知归期。登临大河,只能一再叹息。心中充满了无限的乡思,充满了悲伤和忧虑。通读全诗,仿佛能从那九折河水的奔流声里,从海流牵回涌动不曾休止的撞击声间,窥听到诗人的疲于奔命,盼望得到身心安宁的沉重叹息声。这叹息声,也正如河海之水那般川流不息,不知何时才能止息。亦如那河海之水浩荡无涯,不知其深竟有几许?与《别诗》其一相同,这首诗后四句也是直抒胸臆,语言浅显无需诠释,而忧思沉重感人良深。
应玚的二首《别诗》,起调都很高昂令人感奋。“朝云浮四海,日暮归故山”、“浩浩长河水,九折东北流”莽莽苍苍奔突而来,多么的壮美,又是多么的饱含深情。这种高亢的起调,使诗歌在短篇中开拓出扩大的境界,扩大了感情的容量,且使它所领起的下文,也被高唱的基调多笼括。我们连续读其诗歌,也就愈发在感情上与诗人心心相印、同歌同哭了。建安诗歌,以慷慨悲凉著称,而建安诗歌多自高唱起调的表现方式,则是形成这种慷慨悲凉诗风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第一首是列举三个西汉人物,虽然性格、风度和处事方式不同,但都是忠心为国、扶持正义的、它的结构简短,安排紧凑,咏史取材,突出一点,相互比衬,构成整体。首四句赞二位直臣。周昌是一位口吃而敢言直谏的忠臣。汉高祖刘邦要废太子,改立戚夫人之子,他在朝廷力争,坚决反对,情怒气急,更加口吃。这里就指出周昌不善言辞,只能粗略表达大概,但是他毕竟表达了自己的见解,那种只见其口吃而无视其本质的偏见的不公正的。汲黯是历汉景帝、汉武帝的二朝直臣,亦是汉武帝的社稷之臣。虽是公认的栋梁之材,却一身傲骨,敢于犯上。诗人的用意是说,即使这样一位已有定论的国家重臣,也会因耿直而倨傲不恭,有很突出的特点。显然,诗人举出这两位忠直贤臣,旨在批评时世品评人才不公,以偏盖全,无视本质。
次四句咏刘邦谋趁智士陆贾,举出他的两个突出表现。天下一统后,刘邦派陆贾出使南越。当时南越内乱也刚平定,纠纷颇多。陆贾的使命是封尉佗为南越王,他不愿陷入南越内部纠纷,因而滞留数月,常与尉佗饮酒聊天。尉佗对他说“越中无足与语,至生来,令我日闻所不闻”(《汉书.陆贾传》)最后拜尉佗为南越王,使之归臣汉朝。这是说陆贾对待这样重要的使命竟然不大在乎,漫不经心,看来不似忠贞之辈。然而也就是这位陆贾,当刘邦死后,诸吕擅政,却挺身而出,策划了保汉除吕的大计。显然,诗人居处陆贾两类表现,也是针对时世品评人才的偏颇,同样认为应当全面考察人才的本质,不可片面执着人才的一时一事表现。
所以最后总结说,周昌等的行为表明他们各有自己的处世之道,各有自己的取舍原则,但却都扶持正道。表面上 ,这似乎点出主题思想,而实际上,只是完成主题。说明他们的本质相同,只是表现不同。它的主题思想在言外,即谓品评人物,选拔人才,应当区别现象,考察本质。

作者应玚资料

《别诗·浩浩长河水》赏析作者应玚

应玚(177-217年),字德琏,东汉汝南南顿(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)人。东汉末文学家,建安七子之一。应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,后转为平原侯庶子。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,应玚为将军府文学。建安二十二年(217年),应玚卒于疫疾。... 查看详情>>

作者应玚古诗作品: 《《别诗·浩浩长河水》赏析》《《别诗·浩浩长河水》创作背景》《《别诗·朝云浮四海》赏析》《《别诗·朝云浮四海》创作背景

古诗《别诗·浩浩长河水》的名句翻译赏析

《别诗·浩浩长河水》赏析相关古诗翻译赏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