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代:明代作者:袁宏道出自:棹歌行·妾家白苹洲更新时间:2021-12-31
该诗通篇以第一人称“妾”自叙,首先给读者以亲切、自然之感。诗以主人公“妾”的自叙开头,首二句开门见山,紧扣诗题:白蘋洲——这是江河中的一个沙洲,居住于此,本非佳处,乃渔民职业所致,却还要不断变更迁徙——漂泊浪迹、随风而往、随风而宿、四处为家,这便与诗题《棹歌行》相切了。妙在“随风作乡土”之句,生动地显示了渔民生活的特点,也暗喻了随之而来的艰困之状。为了打鱼,不得不穿江走湖,其“乡土”只能“随风”而变,或东或西,今南明北,艰困之状于此可见;同时,诗句又为下文详述作了提示,接踵而至的一幕幕生活写照:“四月鱼苗风,随君到巴东。”“十月洗河水,送君发扬子。”“穿江复入湖”,这些都是因此而生。“随风作乡土”以显示生活本质特征的形式笼盖了整首诗的内容,起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。
三、四句比喻形象而贴切:既是渔民,必须弄篙,此本常理,而诗人妙在以弄针作比喻,说“不曾粘一缕”,娴熟异常,足见弄篙技巧之高。作为一般比喻,话说至此已够,然问题的实质还不止于此——作为一个女子(“妾”),能使弄篙如同弄针,诚属不易,说明生活的艰难与打鱼的实践,已使这位妇道人家成了一位弄篙的行家里手了;然而更重要的,恐怕还要表明,妇人因常弄篙,以至于无法弄针,才使“长时剪荷叶,与儿作衣襦”,渔民生活之艰困,由此又显一斑。
紧接着四句,展示了渔民漂泊生活的真景,是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画面。前面说“随风作乡土”,“风”此处作了诠解:“鱼苗风”——鱼汛之风,以及季节风。“四月”与“十月”是虚实结合的月令:虚者,“四月”“十月”并非某年如此,而是年年如此;实者,每到此时,必要“到“巴东”“发扬子”,非如此捕不到鱼。“随君”“送君”两词,既点明了“妾”的身份,又表现了妻子与丈夫之间患难与共、休戚相关的真挚感情。
诗人写到“送君发扬子”,意犹未尽,继而是“扬子波势恶,无风浪亦作”。此两句乃承上启下:妾送君发扬子,自然临别叮咛再三,这是承上;扬子的波势恶,必导致打鱼难,故而下句“江深得鱼难”便成了顺理成章之言,这是启下;再进一层,由于“得鱼难”,也就引出了渔民杀捕鱼工具——鸬鹚充饥的结果,真是可悲复可叹!
更令人感到辛酸的是末四句,它照应了开首“弄篙如弄针”,也照应了“随风作乡土”——正由于一家子“随风作乡土”,才会导致刚出世的孩子如同凫雏般穿江入湖,漂泊水上;正由于弄针线的母亲弃针线而弄篙,孩子才只好长时期地以荷叶蔽体御寒,生活困苦,凄惨可怜!诗人缜密的针脚,将一卷渔民水上生活的水墨画完整而又令人感叹地展示毕现,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。
该诗风格近于民歌。它的语言简洁明快,朴实清新,体现了袁诗的特点。“鱼苗风”、“洗河水”等,都是渔家常用之语,诗人就地取材,把它们恰切地用于诗中,更显示了民歌的情调。
《保定途中偶成》是明代诗人郭登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。诗中诗人以羊叔子、贾长沙、屈原自比,抒发自己蒙受不白之冤的无比怨愤,同时又表现了对家人儿女的深深眷恋。此诗直抒胸臆,沉郁悲慨;引典恰当,格律精严,具有深厚的艺术魅力。
明正统十四年(1449年),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剌,失利被俘。瓦剌军兵临大同城下,以英宗相要挟,镇守大同的诗人以民族大义为重,拒绝了瓦剌军的要挟,声言:“臣奉命守城,不知其他。”(事见《明史·本传》)他虽保住了城池,却也得罪了英宗。英宗复辟后,罗织罪名,将诗人贬谪甘肃。此诗即迁谪途中经保定时所作。

作者袁宏道资料

《棹歌行·妾家白苹洲》赏析作者袁宏道

袁宏道(1568年12月23日─1610年10月20日),字中郎,又字无学,号石公,又号六休。湖广公安(今属湖北省公安县)人。万历二十年(1592年)进士,历任吴县知县、礼部主事、吏部验封司主事、稽勋郎中、国子博士等职,世人认为是三兄弟中成... 查看详情>>

作者袁宏道古诗作品: 《竹枝词·一溪才顺一溪湾》《客有赠余宫烛者即席同刘元定方子公丘长孺陶》《竹枝词·雪里山茶取次红》《繁台张昭甫给谏竹居王孙邀饮留别》《感事·湘山晴色远微微》《经下邳·诸儒坑尽一身余》《桃花雨·浅碧深红大半残》《罗隐南王章甫小集斋中说旧事偶成》《拟宫词·一般春色有枯荣》《久雪忽晴喜而有作

古诗《棹歌行·妾家白苹洲》的名句翻译赏析

《棹歌行·妾家白苹洲》赏析相关古诗翻译赏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