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代:清代作者:王士祯出自:晓雨复登燕子矶绝顶更新时间:2021-12-31
这是一首登高怀古的咏史诗,描述了诗人再次登燕子矶所见江山寥廓之景,即景抒写了东晋事迹,并借喻了南明的覆亡。
首联即写作者登高望远的情景。第一句说望中所见;第二句是说自己登上了形势险绝的燕子矶的最高处。这二句诗,作者为描写登高远望之景故意颠倒了次序,实际上他是应该先登高,然后才见到登高之景。
诗的颔联,作者写登高所见,为纯写景。此联,有气势,亦有诗味。首先观其气势,“青苍”的“吴楚”大地,“平远”的“江山”景象,俨然一幅宏阔的山水长卷,并且,“吴楚”大地于“青苍”之中“分极浦”,即分出一带长江之滨;“江山”景物以“平远”之形“入新秋”,即进入新秋空明境界。这就调动了人们的想象而饶有诗味了。作者在其《渔洋诗话》中也曾说,此联是“是神韵天然,不可凑泊者”。确为高格雅调,传为名联。
接下去,颈联由景入情,作者展开了联想。作者登高远望,此时此景,使他联想到:西晋的八王之乱,少数民族入侵给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,这些王朝都一一灭亡了,旧址仍在,西风依旧,长江水也依旧滚滚东流,历史的变迁,却并没有改变自然景物的面貌。所以诗人以这些前朝的“人皆尽”、“水自流”来影射南明弘光朝,表达的已经不止是感慨,而且还有愤恨。
于是作者在尾联又由联想转入悲慨:他涕泪交流,再次悲叹长江天堑之险,而放眼望去,远处依旧是沐浴的野鸭、飞过的燕子,它们都落脚在水中的陆地上,似是历史的见证人。特别的是,作者在此几句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感慨,颇有点以古喻今的味道。作者生活于顺治、康熙时代,此时明王朝灭亡不久,作者此处使用了“永晋南渡”、“重悲天堑险”的典故,寄托了他的怀古伤今之思。
这首诗是写作者在初秋早晨的雨后,登燕子矶的所见所想所感,既重在写景,也重在抒情怀古。人的生命的存在,历史事件的发生,都是有限的,都是短暂的;而大自然却是无限的,时空却是永恒的,以有限对无限,以短暂对永恒,这也是作者登高远望、产生怀古之思的原因之一。当然他并不仅为怀古而怀古,而是有所寄托。特别是作者的艺术手法,在最后一联,刚刚写到“重悲天堑险”的慨叹却忽然戛然而止,抑住了奔放的感情,抛开一笔,轻轻地去描写落在水中陆地上野鸭飞燕,内心感情的流动,以水中陆地上野鸭飞燕这景物之静相映照,更显示了作者的神情之悲,感叹之深。全诗读来,与初唐陈子昂的“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之涕下”(《登幽州台歌》)的意境有相类之处。
《雨中度故关》是清代诗人王士祯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。诗中先描写了井陉关险峻的形势,接着笔势一转,刻画关道上的初秋景色,末句化用唐诗人杨凝“秋雨槐花子午关”的诗句,化艰险为优美,给人遐想。全诗气势雄伟而清新明丽,别有一番韵味。
清康熙十一年(1672年),诗人赴蜀主持四川乡试,此诗是出井陉关时有感所作。

作者王士祯资料

《晓雨复登燕子矶绝顶》赏析作者王士祯

王士祯(1634年9月17日-1711年6月26日),原名王士禛,字子真,一字贻上,号阮亭,又号渔洋山人,世称王渔洋,谥文简。山东新城人,常自称济南人。清顺治十五年进士,康熙四十三年(1704)官至刑部尚书,颇有政声。... 查看详情>>

作者王士祯古诗作品: 《《点绛唇·春词》鉴赏》《《初春济南作》鉴赏》《《初春济南作》注释译文》《《初春济南作》创作背景》《《雨中度故关》鉴赏》《《雨中度故关》注释译文》《《雨中度故关》创作背景》《《晓雨复登燕子矶绝顶》赏析》《《晓雨复登燕子矶绝顶》注释译文》《《晓雨复登燕子矶绝顶》创作背景

古诗《晓雨复登燕子矶绝顶》的名句翻译赏析

《晓雨复登燕子矶绝顶》赏析相关古诗翻译赏析